杂文界人物琐谈·说说河南的几位

2017-07-27 08:00 阅读(?)评论(0)
杂文界人物琐谈
吴营洲

   说说河南的几位

 

河南省的杂文队伍,十分庞大,也十分庞杂。

在我印象里,河南的“杂文大家”,当是王大海,只是许多年前就已去世了。王大海是河南杂文界旗帜,现在河南写杂文的,恐怕还没有谁能够望其项背。

在河南的杂文作者中,我个人认为,耿法不错。但有人并不认同我的这一看法。耿法本名朱根发,是位老先生,我编发过他的杂文,但和他没有任何交往。感觉他是个本分人,是个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,一直在认认真真地写自己的文章,心无旁骛。文章能写出来就写,写不出来就不写。不像有些人,写不出来强写,拉不出屎来生

安阳的端木赐香虽然不写“杂文”,但她文字的犀利、尖锐、泼辣、深刻等,恐不让任何一位河南籍的杂文作者。(我与她有过一次信件往还,是她发现《杂文月刊》转载的一篇文章,抄袭了她的《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》,便来信“请贵刊遣责这种行为。希望能寄样刊给我。”我回信道:“原来你就是端木赐香三糊涂啊,仰慕中。读过你不少文字。很欣赏你的文风。印象里你的脾气不好。”她回复道:“呵呵,本糊涂脾气特好。属于好得没法的那种。你别是因我在凯迪的猫眼看人写过一段泼评,就把俺当泼妇了吧。”

原在信阳现居郑州的闵良臣,是从杂文、时评起步的,一路走来,靠着一份刻苦与执着,一个“没读过高中的”(闵良臣语)人,现在已经有了点“学者”模样了。但愿他能走的更远。他的毛病就是行文欠凝练。一次我对他说:“你能把文章写短点吗?”他说:“我没办法,一写就长了。”他算是我的朋友中“最有成就”的人。闵良臣的文章,在我看来,总是胸臆直抒,从不藏着掖着,“主旨”太过明确了。而其“主旨”又是多少年来以一贯之,从不更易。因此,他的文章便很难在“海内”见诸天日了。

濮阳的黎明,近些年不写“杂文”专事“时评”了,但他“早年”的杂文写得很好。印象里他的“三无主义”令人振聋发聩:“政治上消灭无权阶级,文化上消灭无知阶级,经济上消灭无产阶级。”他对杂文情有独钟,对《杂文月刊》也是情有独钟,据传说,他曾在一件新买的西服上,印上了“杂文月刊”四个大字,然后在大街上晃来晃去地走。

平顶山的侯国平,行文比较另类。他的杂文,总是借助拿四大名著来说事。我很喜欢他的杂文。他的语言,活泼,俏皮,构思新颖,想象奇特,在针砭时弊方面,常常令人忍俊不禁。比如说怡红院里讨论“宝二爷的权力是谁给的”,讨论来讨论去,最后认定是晴雯、茗烟等人给的,于是“晴雯含泪说,二爷又在打趣,俺啥时给了爷权力。袭人一把捂住晴雯的嘴巴说,你这蹄子,别再混说。不久,晴雯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《大观园报》上,题目是《宝二爷的权力是丫环小厮给的》。”

新乡的刘吉同,近年来好像是河南杂文界的“后起之秀”。据说,他曾“出资”请《杂文报》一行人马到新乡“游玩”了一趟,人都是有感情的,因此他的杂文便在那里显得格外畅通。一次《杂文报》的某总抱怨道:“现在的杂文作者,越来越长,像刘吉同,动辄就是两千二三。”我说:“都是你们惯得。这就是客大欺店、店大欺客之类的。”刘吉同的杂文,写得中规中矩,属于“常规杂文”,但,窃以为,他的行文方式,较为陈旧;他的“思想观念”,同样较为陈旧。恕不举例了。

新乡的郭振亚,是个老报人,常常写些杂文。从他文章的话题或切入点看,这个人好像有点“色”,格调不是很高。因为与他缘悭一面,所以这种“印象”极有可能是错的。据新乡的一位大学教师讲,她们见到郭振亚的文章,常常在办公室里大声念,一边念,一边哄笑。

新乡的雷长风,感觉他不是个写杂文的人,而是一写“写杂文的人”的人。他和他的另一个搭档,几乎把天底下“写杂文的人”都写遍了,并合著过一本书《中国当代杂文家》(上下册),有一百一十位“杂文家”。但听人说,他们写的那些“杂文家”,根本就不是什么“杂文家”,除了极个别的几位外,基本上都属于二三流的杂文作者,甚至有些都不入流。(写到这里,忽然想起一件往事:在2014年上海浦东的那次全国杂文年会上,某天的“晚宴”,我有幸与他相邻而坐,别人都喝酒,唯独他酒杯空着,感觉有点别扭,便主动拿过酒瓶为他斟酒,但他说,他不喝酒。不喝就不喝吧,在酒场上我从不劝酒,想或能喝就喝,不想或不能喝就不喝。但令我大感意外的是,当大家酒兴上来、杯盏交错的时候,他竟然自己给自己倒上了酒,和大家共饮起来。我说这事儿想说明什么呢?什么都不想说明!只是立此存照。)

三门峡的孙振军,也是个杂文快手,倒也不乏佳作。只是觉得他的好多文章,是酒足饭饱之后,嘬着牙花子写出来的。(孙振军人很豪爽,很热情,有能力,会办事,我这样说他貌似失之不恭。)作为杂文月刊杂志社,对孙振军还是应该十分感谢的。有一年,杂文月刊为了迎合“八一”,登了篇号称“兵妈妈”的人爱兵如子的“先进事迹”。本是马屁文章,却因太过煽情,太过编造,该被表扬者竟要告杂文月刊诽谤。“兵妈妈”身在洛阳,为了摆平此事,杂文月刊只好恭请三门峡的孙振军出马从中斡旋。孙振军人情练达,终于将“大事化小”了。(倘若哪位看官感兴趣,或可参阅芜文《“兵妈妈”怒告〈杂文月刊〉》)

郑州的陈鲁民,颇有“文才”,很会“作文”。但他的“缺点”,在我看来,也就是太会“作文”了。他的文字,表面上十分有趣十分好读,文字背后则少了一种蕴涵。不妨举个小例子:人们常说“不如意事常八九”,他便写了篇文章,题目是《常想一二》。陈鲁民是个“作文高手”,文章短,写得也不错,编辑喜欢,很好发,稿费大大地有。据传说,他仅仅靠稿费就买了一套或几套房子。

印象里,洛阳有一批杂文作者,在当地很是活跃。

河南的杂文队伍,虽说人才济济,却也鱼龙混杂。尤其是有几个写“时评”的,特别令人反感。有时候,这些人一天能写三四篇大作,并用N个信箱向外群发N遍,让人删不胜删,烦不胜烦。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7-10-14 08:16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