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杂文三十年:也谈杂文的“文”

2015-04-08 08:40 阅读(?)评论(0)

也谈杂文的“文”

 

 

什么是杂文的“文”?在一篇文章中,我看到了这样的解释:“杂文之‘文’,是文明之文、文化之文、文学之文、文雅之文。”并进一步解释说——

 

所谓文明之文,是说杂文所昭示的思想观念也许不是最新的,但它必须是符合人类文明精神的。它拒绝在正义幌子下的倒行逆施,反对在集体名义下的一己私利,排斥在文明假象后的野蛮粗暴。一切陈腐的、恶浊的、反人性、反人道的思想主张和集权意志都与杂文无缘。

所谓文化之文,是说杂文必须有学养灌注、学理贯通、学问滋养。朱光潜先生说过:“不通一艺莫谈艺”,即不通晓一门具体的艺术门类最好不要妄谈美学和艺术规律。写杂文也一样,空怀一腔热血是不够的,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思想依托。那家园和依托,便是深厚扎实的学问基础。文、史、哲、政、经、法,抑或天文地理、花鸟鱼虫,总要精通一门,略知其他乃是为文的起码条件。

所谓文学之文,是说杂文作为文学的一支,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,讲究形象思维、框架结构、遣词造句。文章总要体现文学的一般特征,读来不仅有思辩的震撼,也有欣赏的愉悦,让人齿颊生香,回味无穷。

所谓文雅之文,是指杂文的一种内在气质,它是文明、文化、文学综合作用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,是一种下意识的流露,是一种不经意的表达,好比腹有诗书的谦雅君子,又好像长于名门的大家闺秀。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雅,必是长期修炼积淀的结果,火候不到,学是学不来的。东施效颦,徒增笑柄而已。[1]

 

其实,这样的“解释”,窃以为,是太过“冠冕堂皇”太过“正确”太过“高大上”,却是貌似正确,实则经不住进一步推敲。

窃以为,所谓的“杂文”,只是一种“文体”,或是一种“文学样式”,甚至还可以说是一种“工具”。作为一种“文学样式”,它既可以“承载”文明,也可以“承载”丑恶。作为一种“工具”,“好人”可以用,“坏人”也可以用。不能说“必须是符合人类文明精神的”的文章才是“杂文”。比如,1989年时,有个人写了篇短文,题目叫《杂文也是石头》,对几位老杂文家进行恶意的诽谤、构陷,你能说他写的不是“杂文”吗?又比如,1988年创刊的《中流》杂志,上面刊载的文章,其内容,不正是“在正义幌子下的倒行逆施”吗?不正是“陈腐的、恶浊的、反人性、反人道的思想主张和集权意志”吗?你能说其中的一些文章不是“杂文”?该杂志已于20018月被封掉了。写《杂文也是石头》的那个人当时就化作“烟”了。

还有,该文称,“写杂文也一样,空怀一腔热血是不够的”,这话自然不算错,但,绝对不是只有科班出身的才有资格当作家。据说,“史上最短的杂文”仅有六个字:“今日无话可说!”写下这六个字的郑拾风,凭的正是“一腔热血”。倘若有人说郑拾风恰恰是个有“三学”(学养灌注、学理贯通、学问滋养)的,那我也“今日无话可说”了。再就是,朱光潜说的“不通一艺莫谈艺”肯定是肺腑之言,也是至理名言,乃至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,但窃以为用在“写杂文”上未必恰当。“写杂文”只是在直抒胸臆,只是在谈自己对时事、世事、社会、人生的认识或感受,并不是在谈什么“艺”。

该文称,“杂文作为文学的一支,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”,这话自然也不算错,但是,“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”有好多条,不必每条都“必须遵循”。比如说,“讲究形象思维”就不必“必须遵循”。好的杂文,未必都“讲究形象思维”。杂文毕竟别于小说。

还有,杂文一定是“文雅之文”吗?失之“文雅”的——诸如掷地有声的,大气滂沱的,汪洋恣肆的,金刚怒目的,金戈铁马的,嬉笑怒骂的,乃至头颅掷处血斑斑的……就不是“好杂文”?好了,不说了。读者圣明,自有明鉴。

我说这些,是在故意抬杠吗?

也许是在“故意抬杠”,但我主要的,是看不惯有些文章写的,跟“领导讲话”似的,小排比句一串一串的,漂亮得要死,文雅得要死,又是一副“全局在胸,高屋建瓴”的阵势……而实际上:哪句话都正确,哪句话都没用。

其实,杂文的“文”,就是“文采”,无需过度解释。古人所说的“言而无文,行之不远”,指的也是“文采”。



[1]朱铁志:《秋野拾穗——2001年中国杂文片想》,《2001中国最佳杂文——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》,辽宁人民出版社,20021月。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5-11-17 10:34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literature/c172042.shtml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