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志正文
|
||
曹雪芹为何关注日常琐事 吴营洲 曹雪芹生活的时代,当是清朝的康雍乾年间;《红楼梦》这部书所描写的,也当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场景。然而,对我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大都清楚,在那段时间,朝野上下发生过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大事——政治的,经济的,民族的,文字的,几乎遍布各个领域,可是在《红楼梦》这本号称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”里,作者洋洋洒洒百余万言,几乎一件都不曾涉及。这岂不是“徒有虚名”?岂不是脱离了“时代”?岂不是没有反映出当时的“主旋律”? 更有奇者,作者非但不去描写当时的重大事件,不去对当时的“和谐盛世”歌功颂德,反倒特别写出来他的这部书“不干涉时事”,故事也“无年代可考”,甚至还说书中“无大贤大忠理朝政治风俗的善政”。这分明是在告诉读者,他书中写的,只是日常生活里的闲杂小事,与“政治”无关。 其实也委实如此。初读《红楼梦》时,见里面除了“可卿出殡”、“元妃省亲”等少数大的场面外,真的没有什么“大事”,不外乎一大家子男女老少整天在一起吃吃喝喝,一群小儿女镇日里打打闹闹、作赋吟诗,甚至想,曹雪芹不厌其烦地写“吃”,为什么呢?后来才渐渐意识到,曹雪芹肯定不是为写“吃”而写“吃”的,也不仅仅是为了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的需要,他肯定有着更为深层的思考。 那么,他的这种思考是些什么呢? 李泽厚曾在《感悟中国,感悟我的人间》一书中说:“食、色,性也。关于食,研究的比较多,财产制度、阶级斗争等,都可是说在‘食’的范围内……”此话在理。 曾经有一阵,我对林黛玉的一句诗颇为不以为然,就是那句“一年三百六十日,风刀霜剑严相逼”。我觉得,你林黛玉虽然没了父母,寄居在他人篱下,可你寄居的地方不是外人家啊,这里有疼你爱你的祖母,有喜欢你你也喜欢的宝哥哥,你吃得不错,穿得不错,住得不错,上上下下的人谁都高看着你一眼,你怎能说出这等话呢?这话要是让贾母听见了,她老人家情何以堪啊。后来才渐渐意识到,贾府里的日常生活什么都是那样令人压抑呢?吃个饭都不敢发出声响。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,也太过严酷了些。试想,一个女孩子终日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,如何不感到“浑身冷嗖嗖的”啊?一部《红楼梦》,细细读来,真的会让人感到“字字看来皆是血”! 古人云: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。”曹雪芹正是通过这些吃啊、喝啊、玩啊、说笑打闹啊等日常琐事,来表述自己对人生的认识。 在《红楼梦》中,曹雪芹写了许多人物的细节,写得很琐碎。如第四十九回里说史湘云穿了一件“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衿银鼠短袄……”这句话若是一口气通读下来,恐怕会背过气去,其实就是件“黄绿色镶毛领马甲”。在我看来,曹雪芹起初这样写,可能是为了人物的需要,使之更加真实可信,活灵活现,但写着写着,曹雪芹一定会有了更高的追求:只有细节的真实,才有人物的真实。台湾学者苏雪林曾对《红楼梦》描写的太过琐碎提出过批评,其实她是没有理解曹雪芹,也没有读懂《红楼梦》。 《红楼梦》中的那些故事,那些人物,正因为琐碎,才是任何一个大家族里都有可能发生的,才都是寻常可见的。曹雪芹抓住了人世间最根本的一些东西,并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及见解。曹雪芹对人性理解得很透,站的也很高。他的一些心思,连脂砚斋等人都不能理解。
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
|
||
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