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志正文
|
||
姜亮夫的《楚辞今绎讲录》阅读碎札
姜亮夫的《楚辞今绎讲录》阅读碎札
吴营洲
《楚辞今绎讲录》是姜亮夫给他的学生授课时的记录稿。也就是他的学生的听课笔记。共十二讲。薄薄的一个小册子,仅有一百三十来页。内容却很是广泛,涉及到了《楚辞》的方方面面……
□
姜亮夫称:“屈原肯定读过《诗经》,但屈赋有自己的特点,有它自己的路子,远远超过《诗经》的水平。屈原是楚文化的继承者,又是开创者。因此,我的讲法是:不要把楚辞作为《诗经》的后继,而应该是把《楚辞》与《诗经》并列。” ——“屈原肯定读过《诗经》”这是肯定的。屈原身为贵族子弟,倘若没有读过《诗经》自是不可思议的,就像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人没有读过私塾一样不可思议,尽管他生在楚国,尽管他是个南方人。再者,他曾代表楚国出使过齐国,在当时,很难想象一个对《诗经》不熟悉的人会充任外交官。称《楚辞》“远远超过《诗经》的水平”,这话固然是不能称其为错的,因为《楚辞》之于《诗经》,终属“后来者”。自古就有“后来者居上”这一说法。“后来者”在某些方面超越前者,理当如此。而称“不要把楚辞作为《诗经》的后继”,似就或有商榷的必要了。说句涉嫌过激的话:“没有《诗经》,焉有《楚辞》!”历史是条河。文学也是。
□
姜亮夫称:“‘高余冠之岌岌兮,长余佩之陆离’二句,写的是仪容。高冠长剑,这是表现屈原不可受侵犯的样子,表现出自己天生的如何了不得,同时也是表现自己是一个坚贞不屈的人物。后代戴高帽、佩长剑也是修的一种表现。屈原的高冠长剑,表明自己是对国家冀望很深的人,屈子也以此来表明自己内在的心情。” ——这样的解读,是不是做了“甚解”,是不是涉嫌“附会”,我自然是期期不敢断言的。但无论怎样说,终归感觉这样的解读还是有一定道理的。这自然也令人想起一些事例,或生发出一些联想。诸如,孔乙己至死都不肯脱去他的长衫,其心态或许和屈原并无二致。而戴高帽子呢,则令人下意识地想起“艰辛探索”时期站在高台上的那些戴着高帽子的种种人,甚或想起那个将一截牛仔裤裤腿套在自己脑袋上的顾城。许多年前,曾经见过顾城头上套着一截牛仔裤裤腿的照片,感觉很是另类。而屈原头戴高冠在泽畔踱来踱去时,在时人眼里或许也很另类。甚或以神经病目之也未可知。
□
姜亮夫称:“《离骚》一诗,表达了屈子一生的经历,是屈子一生中种种感情的抒发,也表达出了楚国的现状和将来。与《离骚》有关系的《九章》《卜居》《渔父》《远游》四篇,可以用来疏证《离骚》,找出互证。这也是求内证的好方法。” ——这样的论定当是对的。其实,岂止是《离骚》,乃至《天问》《招魂》《大招》《卜居》《渔父》等等,都“表达了屈子一生的经历”,甚或说都折射着屈原的人生经历及影子。印象里郭沫若曾称,他笔下的蔡文姬就是他自己(大意)。印象里福楼拜也曾说过类似的话:“包法利夫人,就是我——就是根据我来的。”这些话都是可以理解的,也是属实的、发自肺腑的。一如任谁或都难以否认,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,乃至贾雨村、贾瑞等等人身上,没有曹雪芹本人的过往,抑或影子?在我看来,贾雨村的遭贬或许就是曹雪芹“官州同”时的遭贬,贾瑞的“贪恋美色”或许就是曹雪芹曾经的“贪恋权势”…… 附言: 姜亮夫在注释中称:“我将此文(《离骚》)分为三大段,每大段里又分为若干小节,细心去读,是可以明白的。这三大段中第一段是自道身世与志愿。第二段是欲辅国而求贤,(求女这颇有《诗经·关雎》乐得淑女的心情)求女不得,去国不可能,然后订出第三段神游西土求以寄怀念宗邦的情思。每大段都扣合主要含意,认真切实地上下左右前后的考虑其反复之处,总不离宗子忧国一念。”
□
姜亮夫称:“过去大家讲《离骚》这题目的含义时,都是讲遭遇忧愁。我近一二年来想到,还是解为‘离别’的‘离’好,因为这样可以同屈原的全部作品及作品中的政治思想联系起来,就是从整体认识问题,暂时逃开政治骚乱的楚国,这就是‘离骚’。” ——坦诚地说,我目前对《楚辞》的理解程度或认知水平,总像是个“小三”——也就是“小学三年级”的文化程度。一个“小学三年级”的学生,坐在教室里,今天听赵老师讲某事,感觉赵老师讲的非常在理,明天又听钱老师或孙老师讲同一件事——尽管钱老师或孙老师的观点与赵老师满拧——却感觉钱老师或孙老师讲的也非常在理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自己是完全没有个人主见的,说明自己对某事是完全没有判断力的,即完全不能判断究竟谁讲的才是对的。而就“离骚”一语而言,我一直认为“离骚”就是“牢骚”(其实这并不是我“认为”的,而是我信了这一说法),现在听姜亮夫如此一讲,感觉姜亮夫说得委实在理!于是,我不禁深陷在惊叹中!惭愧中! 附言: 姜亮夫在注释中称:“离骚一语,我最初取证于扬雄《反骚》《畔牢愁》等,从联绵字角度证为牢骚一类。近些年来把屈作全部打通来看,觉得汉儒释别离愁思一训,最得主旨。别愁只是一别之愁,因别而愁是初遭别离的情态,是屈子放逐初期的情态,到远游则别已成习,而且要远逝了!是经常离别的情愫,故两文结构相似,而主旨则有深浅矣。”
最后修改于 2024-09-08 15:46
阅读(?)评论(0)
|
||
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